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Redis配置参数详解",主要涉及到redis方面的内容,对于系统运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Redis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高性能Key-Value型数据库,与memcached类似,但功能更加强大!
本文将按照不同功能模块的方式,依次对各个功能模块的...
Redis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高性能Key-Value型数据库,与memcached类似,但功能更加强大!
本文将按照不同功能模块的方式,依次对各个功能模块的配置参数进行详细介绍。
GENERAL
./redis-server /path/to/redis.conf 按照指定的配置文件启动
include /path/to/other.conf 包含其它的redis配置文件
daemonize yes 启用后台守护进程运行模式
pidfile /var/run/redis.pid redis启动后的进程ID保存文件
port 6379 指定使用的端口号
bind IP 监听指定的网络接口
unixsocket /tmp/redis.sock 指定监听的socket,适用于unix环境
timeout N 客户端空闲N秒后断开连接,参数0表示不启用
loglevel notice 指定服务器信息显示的等级,4个参数分别为debug\verbose\notice\warning
logfile “” 指定日志文件,默认是使用系统的标准输出
syslog-enabled no 是否启用将记录记载到系统日志功能,默认为不启用
syslog-ident redis 若启用日志记录,则需要设置日志记录的身份
syslog-facility local0 若启用日志记录,则需要设置日志facility,可取值范围为local0~local7,表示不同的日志级别
databases 16 设置数据库的数量,默认启动时使用DB0,使用“select
”可以更换数据库
tcp-backlog 511 此参数确定TCP连接中已完成队列(3次握手之后)的长度,应小于Linux系统的/proc/sys/net/core/somaxconn的值,此选项默认值为511,而Linux的somaxconn默认值为128,当并发量比较大且客户端反应缓慢的时候,可以同时提高这两个参数。
tcp-keepalive 0 指定ACKs的时间周期,单位为秒,值非0的情况表示将周期性的检测客户端是否可用,默认值为60秒。
SNAPSHOTTING
数据保存频率:
save 900 1 900秒后保存,至少有1个key被更改时才会触发
save 300 10 300秒后保存,至少有10个key被更改时才会触发
save 60 10000 60秒后保存,至少有10000个key被更改时才会触发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yes 最近一次save操作失败则停止写操作
rdbcompression yes 启用压缩
rdbchecksum yes 启用CRC64校验码,当然这个会影响一部份性能
dbfilename dump.rdb 指定存储数据的文件名
dir ./ 指定工作目录,rdb文件和aof文件都会存放在这个目录中,默认为当前目录
SECURITY
requirepass foobared 有slave端连接时是否需要密码验证
LIMITS
maxclients 10000 同一时间内最大clients连接的数量,超过数量的连接会返回一个错误信息
maxmemory
设置最大内存
如果内存使用量到达了最大内存设置,有6种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