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源码.NET源码PHP源码JSP源码JAVA源码DELPHI源码PB源码VC源码VB源码Android源码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投资 >>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中国创新囧境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中国创新囧境(1/2)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15-10-06     关键词:博客,大学生,索引,创业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中国创新囧境",主要涉及到博客,大学生,索引,创业方面的内容,对于创业投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2015年10月5日17点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话音尚在绕梁之际,国内主流媒体就争先恐后地在...

2015年10月5日17点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话音尚在绕梁之际,国内主流媒体就争先恐后地在之后的几分钟之内将消息传到了国内亿万读者视野当中。霎时间,在微信朋友圈,人们更是纷纷刷屏,接力传导这一让国人兴奋不已的科学喜讯。与此同时,无数的探秘者们更是利用搜索引擎翻箱倒柜般查找与屠呦呦相关的百科资料或陈年往事以解大脑存储空白之渴!一篇发布于2011年9月15日的名为“屠呦呦为什么当不了院士”的内容虚实相间的博客,更是铁树生花般地从10月5日夜里21:57分左右38000出头的点击数瞬时飓升到了22:33分查看时的50350次阅读量!国人对于诺奖的热望肯定和对于抗疟高效药青蒿素发现发明者屠呦呦教授的追识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正如各大互联网媒体报道中的对于屠呦呦“为人低调”的人物画像一般,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的关于这位85岁高龄中国医药学界女教授屠呦呦相关信息也非常有限。在完成不多的可查阅资料阅读之后,为这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至高殊荣的屠教授感到庆祝之余,透过其“三无”背景和“人际关系不佳”的传说,作为一名连环创业者和创业创新理论学习思考者,更让我深切感受到的是屠教授获得这份殊荣之后悲凉的中国创新囧境!

屠教授“一无博士学位”,“二无院士头衔”,“三无留洋背景”,在诺贝尔奖开立一百余年以来的科学奖项得主当中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之人。因为出生年代和成长过程所经历的国内特殊环境原因,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和留洋履历是屠教授同代学人内心深处共有的痛。但即使在屠教授研究成果于2011年得到国际高度认可的被认为是“诺贝尔医学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后,也未济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列,就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是中国科学院不肖于认同“拉斯克医学奖”的权威性?还是中国科学院真如相关博文和传言所说,因为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良口碑”而众口铄金般将之拒于“院士群体”之外?

在试图给出可能的答案之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从公开报道中提取出来的几个关于屠教授遭受非议的相关表述:

其一: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其二: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其三:“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腔调”,在纽约的“拉斯克医学奖”颁奖典礼上和在北京的表彰大会上,她都是这么说的。然而对于屠呦呦的“低调”,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现在的致谢被认为是缺乏诚意的。”不论是面对如今的“火爆”,还是多年以来同行之间的争议,屠呦呦都只做一件事——沉默。

为什么在1978年“523”项目关于“青蒿素”研究成果鉴定会之后,屠呦呦被很多人批评为“不够淡泊名利”和“个性执拗”?

相关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