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你连Bug都抓不住,还谈什么参与感?",主要涉及到类图,创业方面的内容,对于移动开发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APP市场也是这样。举个例子,有段时期图片社交井喷式发展,各类图片社交APP一时充斥着市场。各种或重视图片加工或主打社交元素的APP“来得快...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APP市场也是这样。举个例子,有段时期图片社交井喷式发展,各类图片社交APP一时充斥着市场。各种或重视图片加工或主打社交元素的APP“来得快去得快”、“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短命APP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除了市场饱和等客观因素外,更多的还是一些企业和开发者急于求成、眼馋市场,以构建参与感为借口将未经测试襁褓之中的APP推上市场,结果暴露出各种各样的Bug,最终演变成用户的吐槽大会。
小米圣经《参与感》一书大谈口碑为王的互联网用户思维,着力提倡参与式营销,提出构建参与感的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霸气称为“参与感”三三法则,对市场开拓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剖析可谓深刻独到,小米的成功也正得益于此。但是若连Bug都抓不到,还谈什么参与感。
构建参与感、让顾客参与进产品和服务的建设并不意味着顾客义务为你发现Bug提改善意见、搭用户反馈的便车甚至让用户看笑话。一些创业者开发出一款APP后急不可耐,打着构建用户参与感的幌子、美其名曰:开放参与节点;将未经严格内测的产品上线,幻想通过UGC社区凝聚粉丝,靠用户发现并修复Bug;这种“卖破绽”似的扭曲的参与式营销简直就是耍流氓。这就好比夜深了,你咕咚着肚子跑下楼去买泡面,饥渴难耐打开却发现里面没有调料包,这样你这辈子都不会再想买这个牌子的泡面了。

开放参与节点指的是把做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开放,筛选出对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节点,双方获益的参与互动才可持续。开放节点应该基于功能需求,其中越是刚需参与人越多,让用户去天马行空而你始终得脚踏实地。一款APP在现有功能完整的情况下接触到广大用户,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将新的诉求和愿望反馈给开发者,从而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运营等环节,让人人都成为产品经理,不断刷新和放大每一位用户在产品开发运营中的存在感,最终实现用户和品牌的共同成长。这才是参与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