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高并发金融应用架构优化与平台创新",主要涉及到架构,平台方面的内容,对于产品设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小微金融、场景金融等新兴银行金融业务亟需一种新型的弹性架构来应对高并发、大流量的业务冲击,同时,要满足应用快速版本迭代升级、敏捷运维管理等需求。本文分享了B...
小微金融、场景金融等新兴银行金融业务亟需一种新型的弹性架构来应对高并发、大流量的业务冲击,同时,要满足应用快速版本迭代升级、敏捷运维管理等需求。本文分享了BoCloud博云如何利用互联网应用架构与Docker容器技术帮助银行业应对“互联网+”挑战,建设基于PaaS平台的敏捷IT架构。
移动互联网渠道创新是传统企业无法也不能躲避的业务变革,无论是接入或者自建互联网渠道都需要回答如下问题:现在的IT架构能否应对互联网渠道创新业务的爆炸性冲击?什么样的IT架构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并具备应对未来需求的良好扩展能力?以银行业为例,传统的银行渠道比较单一,基本上围绕各个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运营,整个IT系统的建设中性能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往往要低于业务可靠性。然而,这一切正在发生改变,围绕互联网渠道的渠道创新业务已经改变了这种现状。
新金融IT需求
银行业已经告别了传统的以银行业务为中心的业务模式,开始转变成以客户需求为核心进行业务设计与金融创新,这也正是场景金融的内涵。无论是传统的电子银行业务,还是渠道创新的直销银行业务,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宝们,都是满足客户各种场景金融需求而建立的金融业务。下图是现代银行的一些业务及其基于的运营平台。

围绕客户、渠道、数据和平台,银行业CIO们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
如何快速实现业务上线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
应用架构如何应对互联网渠道带来的瞬时大规模并发请求带来的负载压力?
如何实现大量业务应用、服务与数据的统一化管理并确保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
采用过去烟囱式建设模式具有如下三个弊端:
建设周期过长。传统的建设模式从规划、采购、开发、上线、试运行等阶段才能上线一个新的业务应用,时间跨度可以实现从几个月到几年,十分漫长。像基于互联网事件的营销类应用需要及时对事件作出响应,对业务上线周期具有十分苛刻的要求,传统模式显然无法满足。
扩展性不能满足业务需要。传统的应用一般都是基于规划容量进行设计与开发,用户的规模是可以估计,在极端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排队等机制降低负载压力。然而,“秒杀”、“抢购”等应用模式却不具有这样的前提条件,用户规模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爆炸性增加。简单的排队策略会让用户大大降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评价,无法满足快速扩展的需要。
业务封闭。传统的业务与业务之间很少互相访问,业务服务在设计与运营过程中也缺乏复用的考虑,更不用说满足多个场景并发访问的需求。
建设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和多家银行架构部门合作,规划了“重平台、轻应用、服务化”的新金融IT基础平台。
新一代的IT架构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IT基础设施与服务平台已经集成了应用程序所需要的基础件或服务,比如资源申请服务、调度服务、消息服务、数据服务等等。重平台的概念的内涵就在于大量的基础服务或者经验数据能够在“沉积”在平台中,构成应用基础架构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