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求职宝典!新人交互设计师的作品集制作方法(附优秀案例)",主要涉及到方面的内容,对于产品设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窒息红Leon :经常有学生问起交互该怎么体现自己的作品与能力,所以今天就来说说新人交互设计师的作品集制作。声明:本文用到的所有素材均经过授权,仅作学习交流,...

@窒息红Leon :经常有学生问起交互该怎么体现自己的作品与能力,所以今天就来说说新人交互设计师的作品集制作。
声明:本文用到的所有素材均经过授权,仅作学习交流,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否则一定追究法律责任。
特别感谢:家诚Leo、小和、Ding、Bubu 提供他们的作品集给我参考。
转眼又到了一年之春,除了万物复苏天气转暖,同时也迎来了一个求职季:不仅仅是学生们要忙着春招、找实习、申请国外的学校,同时也是在职人员跳槽的高峰期。对交互设计师来说,既然要求职,简历与作品集自是必不可少,前者已经在以前的文章里聊过很多次,倒是后者经常有学生问起交互该怎么体现自己的作品与能力,所以今天就来说说新人交互设计师的作品集制作。
对于交互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似乎国内外都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就是「Story telling」和「Persona」,用中文来说就是「场景演绎」与「用户画像/建模」。话虽如此,这两项能力的具体理解还没那么容易,尤其是「场景演绎」。很多人刚开始做作品集的时候就是堆砌——堆砌做过的项目、把界面排列起来、把个人经历罗列一下,总让人感觉读起来干巴巴的。要知道,作品集本身就是一个产品,于是制作作品集也是体现这两项重要能力的过程。
Persona
用户画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对用户的理解、归纳将直接影响设计师工作的效果,尽管现在很多大公司并不严格按照交互设计流程来进行设计,但是这依然是很有分量的一个考察点。《About Face 》中有很大的篇幅来专门介绍这种工具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发挥作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针对这几个章节专门去研究一下。下图就是一个比较好的画像例子(来自 Bubu)。

一些比较失败的作品集中不会专门描述项目的用户画像,他们可能会表达目标人群是学生、是老人、是年轻女性,但是过于宽泛的定义将会掩盖真正的受众。如果能够针对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建立起更具针对性、指向性的画像,可以帮助设计师在前期构建项目雏形。因此在作品集中,非常建议将这部分画像展示出来,也非常利于读者了解这个项目。

上面这张图是另一个我个人觉得比较好的用户画像范例(来自家诚Leo),针对的产品是一个在线学习平台。虽然使用真人照片也可以,但是设计师自己根据用户特点绘制了三个典型卡通人物,并且在旁边仔细描述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和与产品相关的诉求。从 Skill buyer 到 Skill seller 再到 Employer,也是从校园到社会(Campus to Society)的一个进阶过程。这样叙述整体会显得很有层次感,也包含了足够广的覆盖面。
Storytelling
我自己对场景演绎的理解主要就是 5W 原则,你必须具备将项目及场景中「Who、What、When、Why、How」都清晰表达出来的能力。听起来好像很玄乎,其实并不是,比较失败的作品集只描述了设计师做了什么工作,比如我设计了一个打车软件,展示了其中的个人中心、打车界面,但事实上对于项目的背景、解决的问题、适用的场景都没有详细的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