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联想之星合伙人刘维,从 2003年 到现在做了 13年 的早期投资人;此前创过两次业,也一个前沿技术爱好者,2002年 在剑桥就搞了一个 “2020 俱乐部” 讨论未来技术,2004年 就投资过机器人的项目,可以说关注智能技术领域有小 15年 了,一直愿意冒风险去投真正能改变未来的前沿技术。
联想之星特点就是前沿投资 + 深度孵化,因为联想控股的大体系能够有实力支持我们去布局前沿、改变未来,不用赚短期的钱。我们两期基金加起来有 15 亿人民币规模,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 “创业者身边的超级天使”,用 VC 的体量做天使,专注、深度支持、也愿意投高估值但有实力的项目。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你们都投了哪些案子,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今年以来大概发出 TermSheet 的项目有 20 多个,涉及行业大数据、智能教育等领域,国内的一些案例现在还不方便说。不过在美国刚刚投了一个低成本月球飞船项目,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是代表了我们 投资逻辑——1,需求一直存在,观测实验之类的都会用到地月运输,只是成本太高;2,技术变革带来新机遇,包括传输、图像处理、飞行控制等用得上前沿技 术。3,团队也是典型的美国资深专家。
在上个季度的投资过程中,你们感觉整体投资市场情况如何?如果用 1-10 分衡量机构整体投资意向的话,你们的判断是多少分?为什么?
我们感觉还是在进行热点转换,大家都说好像有 “变冷”,但其实还是热点在转换。比如,很明显 AI 这种东西一下子热起来了,个人感觉行业很快就会过热,大家普遍看的是水面以上的东西,比如机器人、消费级的,就像当年智能硬件的手环一样,很可能泡沫会 破,还是需要深入。所以,大家投网红也好,投人工智能也好,都是在找兴奋点,在证明自己判断是对的。
过去几个月整体的投资热度在 5、6 分的样子,比较冷。没有打到 3、4 分是因为还是有新的主题出来。虽然现在新主题已经炒得比较热了,但是受后续估值、退出的影响,出手的还是少。
我们自己还是一直积极,不受市场影响,我们有自己的节奏和系统打法,去年特别热的时候也没有专门加大力度,O2O、P2P,都没怎么抢,现在也不会特意冷下来。
这段时间里,感觉哪些创业领域比较受资本关注?你们分析原因是什么?
还是大人工智能以及 2B 领域。这些领域结合起来看,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 “企业智能化和数字化”。2B 上一波的机会在信息化,现在是智能化和数据化,包括提供企业的消费者洞察、企业对自身供应链的优化、自身业务流程的智能化改造等,在这里面人工智能将发挥 核心作用。
这个领域最终要起到很大的量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已经在一步一步得到认可,比如我们投的 Weft,部署在每个集装箱里,实时分析全球航运业的数据,已经渐渐成为市场标配,并逐渐迈向更智能的数据分析应用。
还有一个热点是我们称之为 “后人工智能”,也就是人都被机器解放了之后,接下来就是消费升级、个性化消费、文化娱乐的机会。开玩笑的说就是所谓 “保暖” 之后 “思** ” 的东西,大家也都在布局。
介绍一个下一阶段你们自身准备重点投资的领域,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联想之星一直在喊的是智能机器。它不是简单的人工智能,也是不是机器人,是智能和广义的机器的结合,包括汽车、飞机,也包括人型的机器人,还有智能城市,智能摄像头,智能的一个工业设备等等。我们从 2011年 开始到现在转眼五年,一直在投这个领域。
这一大波的机会不是凭空出现的。人工智能的水平提升之后,机器对物理世界感知的柔性大大地提升了。过去五年,我们关注的更多是人工智能的底层技 术,如何理解命令、理解人机交互,也投了一些传感器之类的技术,包括激光雷达。现在,这些技术渐渐成熟并且在一些领域落地,在行业应用层面就出现了机会。
我们一方面乐观的看,未来这几年数据循环将会逐渐加快,好的项目会发展更快。比如我们天使轮投的 Face++ 把静态的人脸识别从没有到做出来、做到世界领先用了三年。然后把动态的人脸识别做到领先用了大概一年多。以此为基础,这过去的半年多它们做手写体识别、图 象识别、物品识别这些机器视觉就只用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就能把这些品类做到世界领先,因为这实际上是数据不断地积累,速度会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