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公布了有关魏则西事件的调查结果。对百度的 3 条整改意见几乎都在刀刃上,尤其值得整个互联网医疗重视的是那个 30%的比例,很有可能先验性的成为行业监管的标尺。而且国家明显的态度是加重平台的审查义务,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有意思的是,调查组实际上一前一后公布了有关百度和涉事的武警二院的调查结果,但有关百度的关注度要明显高于武警二院。为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百度的名气更大么?应该不是。我觉得其实是公众对医疗公共事件有着越来越清醒的认识。
公众期待着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期待着能够提前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而不是事后象征性的对某个个案追责。而在这样的期待背后,公众显然对以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新生力量期待更大,尽管真正出手伤人的是莆田系医疗机构。
我们之前曾经探讨过线上平台为线下非法医疗机构导流的根治策略,那是我目前能够想到的一个解决方案。虽然看起来温和,但实现起来仍然遥远。不过 仍旧值得期待的是在医疗领域正在发生的两场革命,尤其是我们这次重点讨论的二次革命:医疗 SaaS。虽然这已经是个非常老的话题,但眼前这个时期,我们需要看到其所蕴含的新逻辑。
有关这两场医疗革命:
一场是 “自上而下” 的,由互联网医疗发起,通过互联网改变人们的就医方式,重新匹配医患关系,并在完成线上服务闭环的基础上向线下机构延伸,尤其是希望摆脱百度创造的简单的线上线下导流模式,从而造就全新的医疗服务体系;
另一场是 “自下而上” 的,以医疗机构再信息化为基础,包括医院、社区、诊所、药店等,通过应用流行的 SaaS 服务模式,打破实体机构的信息壁垒并放大服务能力,实现信息、数据、资源共享的云端医疗服务体系。
关于第一种模式已经有非常多的讨论,解决支付方式是现在的最大问题。而关于第二种模式,可以算是新近变得愈发火爆的领域。虽然 SaaS 在企业服务领域已经红得有点泡沫,但在医疗领域却是方兴未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医疗 SaaS 火起来背后所展示出来的 “自下而上” 革命逻辑。
1、为什么?
医疗领域低水平的信息化一直是各方吐糟的对象,当然也为大伙儿创业提供了无数机会。比如有的创业公司就是以聚合医院内各个板块信息为切入角度,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医疗信息化的低水平应该分成两个层面:
一个是大医院层面,医院个体的信息化水平并不差,主要问题是各大医院之间的信息不连通,也就是信息孤岛的问题;再一个是基层医院层面,信息化的硬件设备已经并不差,差的是它们根本没法派上用场。
其实,信息化的最大意义是能够让医疗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为患者提供服务。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医院之间、大医院和基层医院之间、基层医院之间基本没 有信息流动,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也根本无法发挥出来。很简单的问题,人们一直期待分级诊疗,但两家医院之间的信息都不能共享时,难道要患者自己抱着病历资 料去社区康复么……
不过,上述这两个问题其实是老生常谈。换句话说,医疗信息化水平低、医疗机构协作差,并不足以支持医疗 SaaS 模式的兴起。我们需要找到新的变量,来理解眼前的趋势。我觉得有两个新的趋势推动了这个变化,而且互联网医疗在其中功不可没。
专业化分工趋势——
现在格局几乎是公立医院包打天下,但趋势正在发生变化。比如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纲领性文件当中,就专门论述了 “强化分工协作机制”。其中,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就是分级诊疗未来希望达成的图景:医院之间分工协作、各得其所。而在实践中已经发展比较突出的是第三方诊 断机构的崛起,包括医学影像、病理学诊断和医学检验等医疗机构。
为什么专业化分工就特别需要医疗 SaaS 服务的出现?
因为专业化分工意味着每一类医疗机构都将只能承担各自职能内的医疗服务,比如病理诊断机构只能提供病理诊断服务。这种模式虽然高效且节约资源, 但它同时也意味着单独的医疗机构已经很难提供完整的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其实是整个医疗体系,这时候需要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需要综合的服 务平台发挥连通作用。
个人化数据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