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0年,IEEE计算机协会的一份期刊《Computing in Science & Engineering》上,两位客座编辑Francis Sullivan和Jack Dongarra遴选出了20世纪科学与工程的实践与发展上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算法
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由James Cooley和John Tukey于1965年共同提出,因此FFT又称为Cooley–Tukey算法。FFT是离散傅立叶算法(被认为是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石)的一种快速算法,其时间复杂度仅为O(Nlog(N));比时间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快速傅立叶算法非常容易用硬件实现,因此它在电子技术领域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John Tukey曾经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授,期间他曾指导过的博士生之一便是托马斯·库茨(Thomas E. Kurtz)。

Thomas E. Kurtz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常春藤盟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教授统计和数值分析课程。后来他与同在达特茅斯学院任教的约翰·凯默尼(John G. Kemeny )共同发明了着名的BASIC语言,时间是在1964年。二人(如下图所示)也因BASIC语言之父的名声而享誉学术界。Thomas E. Kurtz是ACM的会士。John G. Kemeny 则在1970到1981年间担任达特茅斯学院的第13任校长。John G. Kemeny 还曾经担任“三里岛事件”调查委员会的主席。

BASIC是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英文全称是 ”
在486、586直到奔腾计算机的时代,BASIC语言曾经非常流行。一个我们非常熟知的事实是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编着的《BASIC语言》发行量超过1250万册,创科技书籍发行量的世界纪录。他还曾在中央电视台系统地向全国观众讲授包括BASIC在内的7种计算机语言,观众超过500万人,引领无数人进入计算机世界大门。笔者所系统地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也正是BASIC,彼时大约应该是小学五年级左右。就一个初学者而言,BASIC确实是非常好的入门选择,它的语法规则非常简单,而且又不涉及像C语言中的指针概念,即使对于小学生而言,也可以藉此体会计算机编程的乐趣。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l)根据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提出了一个新的BASIC标准草案。在此前后,出现了一些结构化的BASIC语言,主要有True BASIC、Quick BASIC、Turbo BASIC等。其中,True BASIC是由两位发明者约翰·凯默尼和托马斯·库茨于1985年推出的严格遵循ANSI标准的BASIC。
1987年微软公司推出了Quick BASIC,它提供了一个开发程序的集成环境,用户在编程序、修改、编译、调试、运行时均可通过菜单进行操作、十分方便。后来伴随着MS-DOS 5.0的推出,微软公司也同时推出了QBASIC,并作为MS-DOS 5.0的一个组成部分免费提供给用户。QBASIC与Quick BASIC完全兼容,是Quick BASIC的简化版本,除不能编译及减少了初学者暂时用不着的一些调试工具外,它具有Quick BASIC的大部分功能。QBASIC采用先进的解释方式,速度更快,是一种会话式的语言,编写的程序可以立即运行并得到结果。
这一时期,微软公司BASIC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是Borland公式的Turbo BASIC。作为一个完整的编译器和开发环境,Turbo BASIC同样提供了方便用户编辑和调试程序的环境,而且还能编译出MS-DOS底下的原生程序码。
随着Windows 3.0的推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对这个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产生了兴趣,大量的Windows应用程序开始涌现。但是,Windows程序的开发相对于传统的DOS有很大的不同,开发者必须将很多精力放在开发GUI上,这让很多希望学习Windows开发的人员怯步。1991年,微软公司展示了一个叫Thunder的产品,所有的开发者都惊呆了,它竟然可以用鼠标“画”出所需的用户界面,然后用简单的BASIC语言编写业务逻辑,就生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这种全新的“Visual”的开发就像雷电(Thunder)一样,给Windows开发人员开辟了新的天地。这个产品最终被定名为Visual Ba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