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 敞开大门,银行开始主动求合作",主要涉及到方面的内容,对于业界科技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米格 银行的开放时代来了。浦发、建设、招商、众邦等多家银行,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开放银行”,大行开始全面布局。银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米格
银行的开放时代来了。
浦发、建设、招商、众邦等多家银行,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开放银行”,大行开始全面布局。
银行开始将自己的数据和产品输出,延伸到各个有流量的领域。
有人说,这样一来,银行将渐渐退化,品牌消隐,沦为持有牌照的资金方。
也有人说,这意味着银行的全面觉醒,它们会像无数触手,遍布金融的毛细血管。
银行的开放,到底预示着怎样的未来?
开放银行元年
7月,浦发银行推出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
媒体报道显示,浦发API Bank是通过API平台,将产品和服务嵌入合作伙伴的平台。
譬如,它们嵌入一些社区APP后,业主就可以通过后者,直接缴纳物业费。
而浦发在这背后,依然提供很多金融服务,如支付、权益优惠、积分等。
在当时的发布会上,浦发副行长潘卫东将浦发比喻成一个大厨,而API Bank里装有各种蔬菜,如青菜、萝卜、西红柿,“客户按照自己的需要,可单点,或是搭配。”
实际上,这并不是业内首例涉足开放领域。
媒体报道显示,早在2012年,中国银行就将金融服务植入各类商业生态系统。
但从今年开始,银行这些开放的举动,变得越来越频繁。
建设、招商、众邦等银行,都相继推开了开放银行的大门。
因此,业内将2018年,称为银行的“开放元年”。
以前,都是金融科技求着银行合作,输出自己的技术和客户。
如今,银行却敞开了大门,自己去找金融科技和流量方合作,把数据和产品输出。
银行为何会有这些转变?
最近几年,银行的客户流失严重,客户的满意度也在不断下降。
一本智库最近发布的《科技金融时代下,银行的智能金融之路》报告提到,仅有30%的客户认为银行提供了个性化服务,而银行家估计的这一数据是55%。
银行的客户都去了哪里?
实际上,现在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场景,不在金融端,而在生活、经营中。
比如,一个客户在淘宝上用花呗买了一件衣服,在微信端缴纳了水电费和燃气费,但他几乎毫无意识的是,这些资金和服务,其实是银行提供的。
“金融应该回到本源上,服务生活、生产与经营。”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表示。
而另一个原因是,银行的生存环境变了。
众所周知,银行躺着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不仅是同业银行竞争加剧,消金公司也步步紧逼。
“很大一部分潜在用户,被消费金融公司抢走了。”银行业内人士耿乐坦言。
银行再不突破困局,就将 “在沉默中死去”。
与其被动革命,被消金公司收割用户,不如主动出击,将触手下放,这就是银行主动“开放”的原因。
“开放式平台、开放式银行的时期已经到来。”赵卫星表示。
开放式银行
开放式理论,正在改写金融思维。
本质上,开放式银行就是跨界融合,利用开放API等技术,实现银行与第三方之间的融合。
而现在银行主要找的合作方,就是流量比较大的金融科技公司。
合作也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自建开放银行平台。
另一种是与第三方平台合作。
譬如,上海华瑞银行SDK产品“极限”、微众银行的“微动力”。
它们通过API、SDK等技术,将银行的金融服务或产品,直接嵌入合作方平台。
目前,这类产品在租房、教育、医疗、出行等各个领域都可以看见。
开放银行时代的到来,在行业内引发了两种声音。
有人说,开放银行是银行“觉醒”的产物,预示着银行业新时代的到来。
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银行可以让更多的用户使用银行产品,有引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