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美华人子女教育现状调查:为何仍唯读书高",主要涉及到现状调查,子女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移民生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img {DISPLAY: none}.imgname {DISPLAY: none} 中新网4月9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去年初,亚裔虎妈(微博)、...
中新网4月9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去年初,亚裔虎妈(微博)、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虎妈战歌》引发中美育儿理念大讨论,并荣登《时代》周刊封面。一些媒体认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国母亲的严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见成效;也有一些观点认为这并不代表真正的中国传统。每个人对自己的子女寄予不同的厚望,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也就有各不相同的方法。看看周围的几位华裔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效果又如何?
素质教育 = 学中文 + 学钢琴 + 运动?
华裔学生学习的一大特点是补习。华裔家长对子女的期待,是子女进入名牌高中,为以后进入常春藤大学铺路。
在安德逊癌症中心工作的戴医生,最引以为自豪的不是自己头上各种专业协会的头衔和相当不菲的收入,而是自己的一对龙凤胎儿女——早出生三分钟的姐姐欢欢和弟弟喜喜今年上11年级,以他们过往的骄人成绩和各种奖项来看,进入一所顶级院校,大概如囊中探物一般。谈到对宝贝儿女的教育,戴医生说:“我太太付出太多,她是虎毒不食子的虎妈,她对儿女既严格又宽爱。”
戴医生的太太也是学医的,为了儿女的教育,毅然辞去令人羡慕的医生工作,在家做全职太太,专心相夫教子。刚把香气扑鼻、令人垂涎的水煮鱼端上桌子的戴太太,边擦手边说:“我只不过做了一个母亲应该做的。”戴太太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孩子的课外时间。学校列入课表的在校时间大约仅7小时,这就意味着若没有学校的各种活动,每天下午两点半到三点半,孩子们就可以放学回家了。而且,按照美国法律,不满12岁的学生单独在家是违法的。鉴于此,戴太太就想方设法安排好孩子放学后的分分秒秒。因为孩子兴趣爱好还各有不同,戴太太也有顾此失彼的时候。戴太太谦虚地表示,自己唯一做对的事就是让孩子坚持学习同一样技能。女儿欢欢喜欢钢琴、绘画和游泳,儿子喜喜钟意小提琴和打篮球。两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出现过入门后一段时间又开始喜欢对方正在学的东西,但戴太太坚持必须学好一样,而不是随孩子的天性任其自由。中学时候,欢欢喜喜都在所学的技能上获得各种奖项。
此外,戴医生和戴太太在家一直坚持说中文,并把学校课堂讨论的内容让孩子在家用汉语再演练一遍。这当然要花很多时间,但是从结果来看,是完全值得的。两个孩子所讲的汉语都不像一般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孩子一样带有口音,双语皆可谓流利地道。戴太太还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阅读,这为高中阶段的功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欢欢喜喜现在上高中,课程轻松应付,门门功课都是A,并且双双评上学区优秀学生。
归结起来,戴医生总结说:“比较而言,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孩子无论怎样有见地,他们的选择父母还是需要把关, 毕竟,他们所能看见的是到底有限的。要说成功的秘笈,我想除了孩子在教会接受耶稣为信仰根基这一根本以外,就是要抓好孩子课余时间,在发挥孩子兴趣爱好的同时,尽可能不把时间虚度,十几年积累起来,取得这么点成绩真算不上什么。”
从早期“三把刀”到第二代华裔的“三个师”
早期的华人移民,外出打拼大多靠“三把刀”——菜刀、剃头刀、泥水刀,意指华人移民最擅长的餐馆、理发和建筑这三种职业。当年靠“三把刀”创业起家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从餐馆业进而转变成超市业的。不过个中辛酸,只有自己知道。为了让子女不用每日辛劳,能够在写字楼里工作,改变靠手艺吃饭的生活型态,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多远远超过其他族裔,希望子女通过接受良好教育将来成为“三个师”——律师、医师、会计师或工程师等专业,以此提高社会地位,改变人生命运。
近10多年来,原籍福州的移民通过各种途径纷纷入籍成为公民,然后申请家人赴美。福建籍移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新一代福州籍律师适时占领阵地,与原来传统格局的香港、广东籍律师形成竞争态势。
李先生(Thomas)出生在旧金山,是典型的第二代华裔。他父母都来自福建,在旧金山以餐馆业为生,如今已经快70岁了,还每天守在餐馆照看生意。李先生是一名执业移民律师,他的业务主要是为福州移民办身份或申请家人赴美团聚。他认为福建人乡土观念重,怀旧念旧,有一定建树的都成立各种社团,凡事喜欢找乡亲,有事情时抱成一团。李先生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在餐馆中长大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父母真是辛苦,兄弟姐妹四个,个个都接受高等教育,哥哥是学建筑的,现在经营自己的建筑公司,妹妹是牙医,有自己的诊所,弟弟在拉斯维加斯做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