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 1500根艾条,八年艾灸的心路历程",主要涉及到方面的内容,对于健康养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很多灸友在艾灸的道路上磕磕碰碰,道路曲折,最后都取得较好效果,欢迎更多灸友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后来人少走弯路。石家庄(悠悠我心)灸友分享:从2008年较好,消耗掉...
很多灸友在艾灸的道路上磕磕碰碰,道路曲折,最后都取得较好效果,欢迎更多灸友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后来人少走弯路。
石家庄(悠悠我心)灸友分享:
从2008年较好,消耗掉大约1500根艾条,把结肠炎彻底治好了,畏寒怕冷,小腿经络不畅,失眠,精神不济,消化不好,便秘等不适症状得到缓解,现在有点越发离不开了。主要艾炙关元、神厥、中脘、命门、脾俞、足三里、涌泉几个穴位。一般情况是命门、脾俞(左右)、足三里四个穴搭配一组炙;关元、神厥、中脘、涌泉四个穴搭配一组炙。有时时间短,也单独炙某个穴位。现在比较受困扰的是艾烟的问题。先后用过简易排烟器和艾烟净化器,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准备在专门辟出的一间屋子里,搞一套排烟系统,以便更好地在雾霾日重的天气里享受艾灸扶阳之乐。现把近几年做艾灸的心得体会和搜集到的艾灸知识整理出来,与喜欢艾灸的朋友们交流。
一是艾炙时间
一年当中,夏季炙就好。一天当中,从早晨到上午炙最好。无论何时,身心放松,心情平和、闲适时效果最好。
从冬至前四天到冬至后四天共九天炙神厥、关元最好。每天下午5-7点最有效。每年秋夏之交,7月底到9月中,是对关元穴施灸最好的时机,隔日灸1次,每次15~30分钟,每月10次。冬春除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去灸它。
一天当中。平时要在日落之前做,夏季阳气盛,日落之后阳气尚存,可以在日落之后一个小时之内做。最佳艾灸时间是上午脾经活跃的巳时(9-11点)和下午肾经活跃的酉时(5-7点,冬季要提前到日落之前)。
艾炙一个穴位时间,大致以15分钟左右,热量渗透进去,表面出现红晕为好。
二是艾灸的量
如果是慢性病,那么在刚开始艾灸的时候,需要循序渐进地艾灸,开始的五至十天内,最好是每天做,以个人身体情况而定。自己体会灸感,逐渐延长艾灸的时间,以你适应为度。过去这几天后,感觉很好,可以继续这样艾灸,也可以隔日艾灸。如果艾灸的穴位太多,可以每日取几个穴位,灸够量,不要一次贪多,没有质量的艾灸,对于白做。
如果是急性病,炎症。可以狠灸。一天可以灸1-2次。也是在自己身体允许的前提下进行。如果感觉上火,可以搭配灸下面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几个引火下行的穴位;也可以配合降火的饮食。
如果是保健灸,可以隔三差五艾灸,时间在2小时内完成。可以说艾灸适合任何人,包括阴虚的。但是艾灸需要自己体会。如果感觉近期艾灸效果不好,那么就要停一停,选择其他方法协助调整。
总之,如果是治疗疾病,每天艾灸,自己把握,时间以自己适合为度,如果是为了保健,就要看自己的身体是否适合,适合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
三是艾炙顺序
《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明堂灸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宜慎之”。《千金翼方》说:“凡灸法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 总的来说,我们施灸的时候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施灸壮数先少后多。
按以上的顺序进行,先阳后阴,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从上后下,可以避免面部哄热、咽干口燥等不适之感。先少后多,主要是使艾柱的火力由弱增强,以使人能易于接受。需要灸多壮者,可先用小艾柱灸起,逐渐更换大艾柱,或者使用小艾柱多壮法代替。
四是艾炙火候
自我体会,艾灸一定要掌握火候,那就是要温而不烫,热量内透,自觉甩炙部位及相临附近暖洋洋,热乎乎,像融化般的舒适状态。灸到红晕为度。如果通过艾灸某个穴位,在这个地方发生了“感传”的现象,传到了其他地方去了,就是针灸所谓的“得气”,就更好了。
艾灸的温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温度很高,烫得不行的时候,皮肤就会形成一个耐受反应,毛孔自动关闭,只是表面热,深处不热,艾性以及药性难以渗透,效果反而不好。如同用水浇地,大水猛冲,水花四溢,不入地内,难达目的。水量过小,时间不足,不起作用。中水最好,既不外溢,又能浇透。
五是炙感
灸感,就是艾灸时候产生一些特殊现象,如蚂蚁爬行,热传导,扩散,痒,痛(非灸火过近烤的痛),甚至皮肤表面产生一些花斑,红线等……灸感感传的形式很多,最主要的是热量的传导和扩散。
举两个常见例子:1、艾灸腰阳关,常有透热感,热量从后腰逐渐贯穿到小腹,或者如腰带状后后腰缠绕到小腹。2、胃痛人艾灸中脘或足三里,可能出现热量沿着艾灸处线状传导到胃部及小腿以下,整个胃、小腿都热乎乎的。
当产生这些奇特感觉,请一定增加本穴位时间,不要改变,最好是让整个灸感过程自己发生,壮大,衰弱,消失,走完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