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启功书法作品欣赏 教你如何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主要涉及到启功书法作品欣赏方面的内容,对于图片艺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这篇文章是历时一个月时间整理出来的,上次发了之后有朋友感觉排版不好配图太少影响观看,故重新整理排版并加了一些配图,希望能有好点的效果。这些文字是为了一个节目准备...
一幅书法作品,千笔万画,但生于一点,积点成画,积点画成字,积字成篇。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中国祖先的最高智慧,也是中国书法创作的奥妙之所在,所以只有认真用心的写好每一笔,才能让作品达到理想的境界。 “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这是清代刘熙载对书法笔画中筋骨之力的论述。果敢偏重于一种刚性之美。含忍偏重于一种刚柔相济的弹性之美。“骨”,乃是指笔画中隐含的劲直的力;“筋”则是指贯连于笔画当中、流动的、联系中的力。
在书法作品中笔画的筋与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都旨在明“力”;历代书法家反复强调正确“运笔”,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使书法线条显示有力,富于弹性。正所谓:“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句话出自卫夫人的《笔阵图》,意思是:笔画有力度, 筋骨丰满就完美, 没有力度、缺少筋骨就显得不足。 “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李世民把书法用有生命的人来加以阐述。意思是,字的筋骨如不坚硬,那么就会像人的内心不坚定那样软弱无力。字如不圆润,就会像人没有皮肤。
“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潇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这句话出自康有为(1858~1927)的《广艺舟双楫》。意思是圆转灵活流畅,富于动感;方折遒劲凝整,趋于静态。方笔与圆笔主要是就笔画的外部形态而言的。一般来讲以有棱角者为方笔,给人以刚健挺拔、方正严谨之感。无棱角者为圆笔,圆笔者不露筋骨,内含浑厚遒劲。“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要想让字实现灵活流畅的效果就要用绞笔,否则就达不到线条圆润并富有弹性的效果,要想让外形棱角突出就要用翻笔,否则也达不到气势沉着雄强的味道了。 “刚以达志,柔以抒情”意思是:骨力强健,散溢着阳刚之美,壮士之气的书法作品,可以用来表达志向,而洒脱、怡静,充满柔雅之美的书法作品则可以用来抒发情感。

二、结构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笔法和字法是主要的,是书法美的基础,但单独的笔画美不能直接构成书法的美。如果字的排列如一堆乱柴火,似一盘散沙,必然会使人眼花缭乱。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是以整个字出现的,因此以笔画为组成材料的汉字结体美是极为重要的。“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关。”。这句话出现在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中意思是说写字的时候,如何掌握字的结构是最难的,每一笔的位置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每一个字的笔画应该如何结构是最重要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再优美的笔画,只有附着在合理的“骨架”上才能“锦上添花”。假如结构先已“失常”,就是用了王羲之、颜真卿的笔法,这字也无法组合成漂亮的造型。 “一从证得黄金律,便觉全牛骨宽。”一旦掌握了结构的规律,写字的时候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挥洒自如。黄金律是启功先生总结出的一套不同于传统的把米字格的中心点作为字的重心的结字方法,它是把一个正方形方格纵横各画十三个正方小方格,字的重心在“其上其左俱为五,其下其右俱为八”,的这四个交叉点上。
启功先生认为每结一字若都能根据黄金律的要求,将每一笔的位置放在该放的地方,严格做到:“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则写出来的字不仅体势舒展,端庄稳重,而且能够获得合适的透视角度,便于布置字面的疏密虚实,增加体势的立体感,避免出现四平八稳的僵硬和呆板。而熟练掌握了黄金律,更可以在行书结字过程中。
“以神遇不以目视,宫止而神自行”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是庖丁解释自己解牛而刀不顿的原因的,意思是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在启功先生看来,学习书法的人一旦掌握了黄金律就像庖丁掌握了牛的骨隙,提笔写字,神到、手到,字也就自然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