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启功书法作品欣赏 教你如何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主要涉及到启功书法作品欣赏方面的内容,对于图片艺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这篇文章是历时一个月时间整理出来的,上次发了之后有朋友感觉排版不好配图太少影响观看,故重新整理排版并加了一些配图,希望能有好点的效果。这些文字是为了一个节目准备...

“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差,则余笔皆败。”这句话提炼自清代刘熙载的《艺概》原文为:画山者必有主峰,乃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峰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讲究主笔与从笔之间的配合,是历代书家都十分重视的,楷书中有“字无双钩”的说法,隶书中有“蚕不重卧,燕不双飞”的口诀,原因也在于突出主笔。虽然汉字的基本笔画并不多,但随着书体以及笔画之间的组合状况不同,每一种基本笔画,均有多种变形。这样,线条的总体形态就丰富了起来,加上用墨的变化,更增加了线条的形态美。
“一呼之发笔露,一应之发笔藏。”这句话出自笪重光(1623年--1692年)的《书筏》。指的是上下笔之间的写法,前者笔末用露锋导出,后者笔末用藏锋响应。一个字本身的结构中有呼有应,有藏有露,使整个字获得贯通之气。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也说:“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迭成一片,方能尽善尽美。”这句话对“作书贵一气贯注。”观点的解释。 一气贯注,浑然天成。才能使一幅作品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品。而要想做到行气通贯,就必须保证每个字、每行字中的脉络清晰,通畅而无阻碍。而对于一个字而言,所有点画应该彼此关照、笔势连贯以使其血气畅通。
“当疏不疏反为寒乞,当密不密必到凋疏。”这是宋代姜夔关于书法结构的论述。书法从疏朗中能见风姿神韵,从结密中能见老练厚实,该疏的疏,该密的密,要安排得停匀妥帖才妙。如该疏的写密了,反而变成一幅寒酸相;该密的写疏了,就会象落叶之木而疏散凋零。所谓疏密,就是指在处理字形的时候,强调字内点画疏密对比的结字方法。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以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字法中的“计白当黑”,是指将字里行间的空白处当作笔画来安排,务必使密者更密,疏者更疏,疏密对比强烈。
“撇捺如字之手足,挑钩如字之步履”。卫夫人在《八阵图》中对楷书概括为八法,这是其中的两法。意思是“撇捺”是字的手脚,长短不同,变化多端,要像鱼的胸鳍、鸟的翅膀那样有翩翩自得的神气。“挑钩”是字的脚步、步伐,要能够稳健沉着,给人以犀利、刚劲的感觉。
“疏处平处用满,密处险处用提”这句话出自宋曹的《书法约言》。意思是疏朗空白处下笔要饱满厚实,紧密处要用提笔,这样才不显闭塞。饱满厚实之处用肥笔,提的地方用瘦笔。太瘦就显得枯槁干瘪,太肥又显得浑浊臃肿。
“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这是康有为对结字时用笔的总结。“迟急”、“曲直”、“藏出”、“起伏”是告诉我们每结一字用笔都要有变化。结字时笔画缺少变化就会使作品或呆板、或浮躁、或是缺少力度、或是太过僵硬。
以正为奇故无奇不法,以收为纵故无纵不擒。以虚为实,故断处皆连;以背为向,故连处皆断。这是清王澍《论书剩语》中对运笔的奇与正论述。“奇”与“正’’相对。指书法作品的朴实有致、端庄严谨和灵活多变的巧妙安排及其相互结合的变化而又统一的艺术效果。
一味的追求端正则乏味,一味的求奇又会失态度,应该是正中求奇、平中求变,把握好分寸才能奇正相生。这就要求书者既受文字规范组成形式的约束,又要创作出多样变化千姿百态。“决谓牵制,补谓不足也,损谓有余,巧谓布置也”用笔略轻而快,就不会怯滞。不足之处,自然当补,有馀必当减损,落笔结字,要合理布置。

三、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