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启功书法作品欣赏 教你如何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主要涉及到启功书法作品欣赏方面的内容,对于图片艺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这篇文章是历时一个月时间整理出来的,上次发了之后有朋友感觉排版不好配图太少影响观看,故重新整理排版并加了一些配图,希望能有好点的效果。这些文字是为了一个节目准备...
刘熙载说:“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意思是空白少的地方,精神不堵塞,而充斥着郁勃之气,表现出幽远之韵味;章法疏朗之处或刻意留下的大片空白,则代表着神韵和生气之所在。虚与实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对任何一方的失控,就会使矛盾突出。太虚则疏,太实则闷。但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虚就无所谓实。矛盾双方都得依赖对方而存在而变化。故最终还应有所调和,作品才会有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除了统一与和谐,中国的书法历来还强调儒雅中和之美,并视为风格之正宗,无论在用笔、结体,还是在章法方面都追求折中协调,以至通会。
“轻重捺笔则刚,首尾匀裹则柔。”这句话出自刘熙载的《艺概》,是刘熙载借用周易中阴阳刚柔的观念来论述草书体度要求,他认为,草书应该刚柔相济,而从视觉效果的均衡和谐来说,遵循刚柔相济原则,也就是尊重人们审美视觉上多样性统一的欣赏心理。
“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尚也”出自项穆的《书法雅言》。意思是瘦处,力量要足。肥处,要有筋骨,用笔不宜太肥,太肥则形浊,不清爽;也不可太瘦,瘦则形枯,软弱无力。 明代赵宦光在《论书》中说:“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无韵。” “笔圆而用方为之遒,体方而用圆谓之逸”这是说,不仅圆笔和方笔应该交替使用,而且即使在一笔之中,也应该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只是程度上的相互消长,所以全在于运笔上的善于掌握。假如掌握不当,就会出现过圆、过方而导致失中之病。为章之道、谋篇之意如列阵之法,聚而成阵,解而为士。要把单独的字贯穿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除了我们刚刚讲到的要遵循统一和谐儒雅的原则外,须使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首尾呼应、上下相接、气脉通畅,若行云流水、自然天成,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进行拼凑。

四、“形”与“神”
书法中“形”与“神”的统一,是书法艺术的精髓之一,形是神的所生之地,因此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历代先贤都十分注重形的刻画,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就提到:“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意思就是每写一个字,都要通过这个字的造型来反映出这个字所应反映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而且不仅仅是形似,更应该神似。卫夫人把书道的本质,定性为客观事物物理之美,是典型的道法自然者的体现。
孙过庭也曾在书谱中说:“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孙过庭认为在书法作品中要能够通过用笔结字体现出悬针垂露的区别,奔雷坠石般的雄奇。大雁展翅野兽狂奔时的姿态,鸟舞蛇惊的体态。道家认为“万物皆可为师”。
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形。唐代李阳冰对于书法的形也有类似的论述:“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以及“于须眉口鼻得喜怒舒惨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先贤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形象的原型,如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甚至是一捧泥土也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其实是一种顿悟,是书法家对具体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悟”的实质就是在不同事物的意象可旁通的基础上,给本并没有艺术生命感受的汉字赋予别样的生命力。善于“悟”的人,能够在生活的观察中找到书写的灵感,达到一种艺术的状态。“闻江声而笔法进,见蛇斗而草书长。”这句话由两个人简太雷和文与可的诗句组成。意思是:听到江水湍流的声音使雷太简的笔法进步,观看路边斗蛇而使文与可的草书有了长进。是书法家通过湍急的江水和搏斗的蛇中的暗示悟到了笔墨的灵气和气势。